全民發(fā)錢這事,還得再“緩緩”
2023-08-20 09:31:34    聽三哥說

點擊藍字“聽三哥說”關注我吧~

前天某報發(fā)了一篇文章《 “發(fā)錢促消費”成本太大,在我國根本不可行 》,文章很直接,開門見山就把發(fā)錢給廣大個體這條路給斷了。


【資料圖】

(相關資料圖)

(相關資料圖)

但路總要選一條,現(xiàn)在擺明了是不準備走發(fā)錢這條,那其他路子呢?

1

按照原文里說的,“解決好住房、養(yǎng)老、育兒、醫(yī)療等制約消費需求的主要問題,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和能力”。

如果我沒理解錯,看這意思是準備走那條加強給個體兜底的“福利”之路了。

首先要肯定,這個思路是絕對正確的,個體不敢消費絕對不是沒欲望,而是缺少兜底所造成的沒膽氣。

住房、養(yǎng)老、育兒、醫(yī)療,這四大件基本屬于內需消費上的四座大山。

為什么儲蓄率高?因為個體要自己一分一分的攢錢,才能確保爬過這四座大山,不然指不定就要在哪個山腳下歇菜。

比如住房,樊綱的6個錢包理論已經說透了,過去的儲蓄加未來30年的收入,這是翻過住房大山少不了的門票費。

比如育兒,一個啼哭的嬰兒到18歲的成人,我們的養(yǎng)育成本是GDP的6.9倍,日本4.26、法國2.24、美國4.11、澳大利亞2.08。

比如養(yǎng)老,敏感不多講,但原央行行長周小川的那句話說可以借鑒:“不要認為養(yǎng)老問題還有拖延的機會,以后再做選擇會更艱難”。

等等等等。

這些“爬山”可能產生的巨大費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做是內需消費上的欠賬。

消費的時候總要先想一想這四座大山,然后再考慮下:“這錢該不該花”的原因大致就在這。

顧慮的多了,消費的手就慢了,內需自然也就不振了。

所以如果這次真能在這發(fā)力改善,讓更完善力度更大的社會保障惠及每一個人,我相信內需絕對能起來,而且效果肯定比發(fā)錢來的好。

但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很難。

按照原文說的“解決好住房、養(yǎng)老、育兒、醫(yī)療等制約消費需求的主要問題,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和能力”中的第一個住房問題,大概率就不是短時間能搞定的事。

解決好住房問題,怎么解決?

是大量開發(fā)公租房,然后租售同權呢?還是準備讓樓市回歸真正的市場,讓房企為了自救而降價以此減輕居民的購房負擔呢?

大量開發(fā)高品質公租房,并且嚴格執(zhí)行租售同權,真搞到這一步等于打了房地產的七寸,你都“居者有其屋”了,房企手里大把高息融資買來的土地找誰變現(xiàn)去?

房企沒的變現(xiàn),來年的土地誰來買?

2022年商品房住宅銷額13.33萬億,同比2021年下降26.7%,房企沒錢賺結果就是土地市場跟著拉胯,同年土地出讓金6.68萬億,同比下降23.3%。

今年上半年各地花樣百出的罰沒收入怎么出來的?不就是賣地這邊跟不上導致財政“略有”壓力的結果么?

所以你公租房這樣搞,地方的土地財政答應嗎?

至于降價降價路線也一樣。

新房大量降價,二手房市場就不說了,反正業(yè)主自己吃損失,大不了關燈吃面完事,搞不好媒體再給你扣個“投資”要懂得愿賭服輸?shù)拿弊右膊灰欢ā?/p>

問題是新房降價了來年的土地怎么辦?也來個打折銷售?

地價打折了,地方上的債務又怎么辦?

本來土地財政現(xiàn)在對付地方債已經是“全力以赴”,再來個折扣,怕是借新還舊的利息都清不掉了。

所以左拐右拐都避不開土地財政,這個最現(xiàn)實也是最根本問題如果不搞定,住房問題談何解決?

這就不提金融系統(tǒng)內龐大的以房產和土地為抵押物所衍生出來的天量信貸,在其抵押物價值崩盤后可能爆發(fā)的“陳年頑疾”了。

當然,這種情況也基本不允許發(fā)生,各地的限跌令不是鬧著玩的,直接給你堵住了。

第一關的住房問題,就先卡住了。

2

在之前的很多次文章里我都談到過,內需消費想起來就兩個途徑。

第一,推動多次分配改革,加快個體收入增長速度,讓人們在收入上漲預期強烈的背景下敢于超前消費。

第二,就是編制一張名為“福利”的保障之網(wǎng),用物質上的保障和托底,給個體敢于花錢的勇氣。

選擇第一條途徑,首先增加個體收入,內需是肯定會逐漸起色,但這又會直接增加勞動力成本,世界工廠的位置怕是很難繼續(xù)舒服的坐穩(wěn)。

沒辦法,新興國家想要一路追趕,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不然競爭優(yōu)勢很可能會損失大半。

這就是所謂的“逐底競爭”。

當然,不抑制勞動力成本上升也不是不可以,那就要在產業(yè)升級上下足功夫。

只有本國產業(yè)實現(xiàn)大幅度升級,站在所謂高尖精產業(yè)微笑曲線的兩端后,才能有足夠的利潤和“精力”來提高勞動力待遇。

但就目前依然“迷戀”房地產和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操作來看,產業(yè)升級大概率是個還要“耐心”等待一段時間。

其次就是分配改革。

前20年為什么順風順水,因為那時快速的經濟增速帶起來的增量可以讓所有人都分一點蛋糕,不管有沒有奶油,帶不帶水果,總歸這一口蛋糕是少不了。

但任何一個經濟體都不可能長時間保持高速的增長,在這個客觀規(guī)律下,經濟增速放緩必然會到來,這時候的蛋糕就不再會快速的變大,想要吃就要把切蛋糕的方式改變一下。

這就存在一個切蛋糕的“刀法”問題。

這邊切多了那邊就要少,誰也不愿意自己當“活菩薩”,所以現(xiàn)實就是,切蛋糕換刀法的事經常提,但刀子就是沒見落下去。

阻力還是太大。

而選擇第二條途徑,福利保障的全方位兜底,那就要做好成財政支出大幅加大的心理準備,不說和北歐那些福利爆棚的小國比,就隔壁的日本先追上再說。

根據(jù)經濟學博士前人大副校長劉元春在2022年提出的數(shù)據(jù)來看,2021年中國社保支出占GDP比重為8.6%(還有一數(shù)據(jù)說是2.96%),比經合組織國家2019年的整體水平低了16.8個百分點。

而隔壁的日本在2019年時就達到了22.3%的占比,同時財政支出中社保占比日本2021也達到了33.6%,根據(jù)財政部《關于財政社會保障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的報告》中的數(shù)據(jù)看,同年中國為16.6%。

當然日本也不算什么拔尖的優(yōu)等生,更多的還有法國的31%、芬蘭的29.1%、德國的25.9%。

即便是在發(fā)達國家陣營里,福利保障掉隊的美國,社保占比也達到了GDP18.7%。

這次要選的路顯然是第二條,所以怎么說呢,做好心理準備吧,要追趕的距離還有點“小”長。

3

有一說一,相對于前文提到的優(yōu)化分配提高收入,加強福利保障提高報社保支出,發(fā)錢的確是個下策。

但面對現(xiàn)狀,有時總應該干點什么,下策雖下,好歹臨時還能起一下效果。

不過看來我們的信心是很充足的,堅決“摒棄”了下策的選擇,走了加強福利保障這條見效慢,但是卻是最優(yōu)的一條路。

有信心是好事,希望能穩(wěn)妥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別學個別地方上,搞一些“扔把谷子抓群鵝”的操作。

比如湖北潛江。

8月15號潛江出了個恢復消費的通知,里面毫不意外的提到了支出住房消費這條。

具體的措施是這樣的。

在潛江買房的多孩家庭,二孩的每套房子補15平,3孩的每套房補助25平。

怎么說呢,都到這會了還在幻想著把“一魚兩吃”的極限操作能付諸現(xiàn)實。

補貼購房是好事,但好事不能白給。

潛江這個多生孩子才能換來買房補貼的操作,作非常好的詮釋了我們一直堅信的“天上不會掉餡餅”的樸素價值觀。

米粒大的餡餅,也不會白掉下來。

我查了下安居客潛江的二手房均價是5438元/平米,算個整數(shù)5500元整。

二胎補助15個平方折人民幣8.25萬元;三胎補助25個平方折人民幣13.75萬。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家庭0-17歲孩子養(yǎng)育平均成本48.5萬,0歲至大學本科的養(yǎng)育平均成本平均為62.7萬。

算個簡單的養(yǎng)育成本算術題。

二胎家庭,不上大學兩個娃到17歲是97萬,上大學是125.4萬。

三胎家庭,不上大學三個娃到17歲是145.5萬,上大學是188.1萬。

8萬購房補助換二胎,13萬換三胎,然后順帶再把當?shù)氐姆康禺a銷量拉升一波。

怎么說呢,這算盤打的算珠子都快蹦到我臉上了。

以前覺得《大明王朝1566》里書生高翰文那個“以改兼賑兩難自解”有些過于理想化,現(xiàn)在看我還是too young,too simple。

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顯然在現(xiàn)實面前,《大明王朝1566》這本歷史小說里的某些虛擬橋段只有黯然失色的份了。

福利保障可不是這么搞的。

4

從“發(fā)錢成本太大”到之前某報提過“不落入福利主義陷阱”。

意思貌似講的很明確,認真工作,努力學習,爭取上進才是正經。

轉了一圈現(xiàn)在還得回到“勤勞致富”這四個字上面,致富是未來美好的希望,“勤勞”才是當下現(xiàn)實的本質。

當然我們現(xiàn)在選擇了加強福利保障這條路,雖然時間上可能稍微長點,希望總還是有的。

不過再迎來這份希望落實的這段時間,就還得靠個體們的“韌性”再堅持堅持了。

就這樣。

感謝大家閱讀,如果喜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