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是我國對外依存度最高的糧食品類,提升大豆和油料產能和自給率,是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務。今年是我國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第二年,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
據農業(yè)農村部網站3月16日消息,為穩(wěn)定今年大豆生產,保障種豆農民合理收益,中央農辦協調推動農業(yè)農村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等部門,統(tǒng)籌考慮大豆市場供需形勢、比較效益和農民種植意愿等因素,出臺一攬子穩(wěn)定大豆生產支持政策措施,形成補貼、保險、收儲協同發(fā)力的一套政策“組合拳”。
(資料圖)
南京財經大學糧食經濟研究院院長趙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保障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全球氣候變暖、地緣沖突加劇、世界經濟政治格局重組的背景下,大豆作為我國飼料蛋白和植物油脂的主要來源,面臨極高的供應鏈風險。
趙霞指出,為化解風險、確保大豆安全,國家專門出臺促進我國大豆生產的支持政策。這些政策對于提升豆農種植意愿、擴大大豆播種面積、提高大豆總產量,無疑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完善大豆種植機制保障
保障糧食安全是建設農業(yè)強國、全面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的底線任務。中國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司偉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糧食供求結構來看,我國小麥和水稻已實現絕對自給,但大豆和油料還存在結構性短缺。
擴種大豆和油料是“三農”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即提出,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并從加大補貼力度,集中支持適宜區(qū)域、重點品種、經營服務主體種植大豆,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qū)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在東北地區(qū)開展糧豆輪作等方面入手,多措并舉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
去年,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實現“開門紅”。1月18日,農業(yè)農村部種植業(yè)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去年大豆面積達1.54億畝,增加2743萬畝,是1958年以來面積最高的年份;大豆產量首次邁上2000萬噸臺階,創(chuàng)歷史新高。大豆自給率去年一年提高3個百分點。
司偉表示,我國大豆自給率一直在15%左右,去年大豆自給率提高3個百分點后,自給率達到18%左右,自給水平仍然很低。
潘文博介紹,2023年要確保大豆油料面積穩(wěn)定在3.5億畝以上,力爭再擴大大豆油料1000萬畝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1個百分點。
為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qū)開展糧豆輪作,穩(wěn)步開發(fā)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實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
在2月14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央農辦主任、農業(yè)農村部部長唐仁健還提到,今年在政策上的重點是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涉及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提高大豆補貼力度,推動擴大大豆政策性收儲和市場化收購,健全主產區(qū)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規(guī)模等內容。
穩(wěn)大豆生產十條政策推出
在此基礎上,國家推出一攬子支持政策,從增補貼、擴面積、提單產、加大收儲力度等10個方面發(fā)力,穩(wěn)定今年大豆生產。政策具體涉及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和大豆金融信貸支持,優(yōu)化種植結構、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加強技術指導、提高大豆單產,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承擔大豆生產,加快組織大豆收儲,做好產銷對接等等。
上海鋼聯農產品事業(yè)部大豆分析師邊婷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2年大豆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總產量超過2000萬噸,但2022年新季大豆上市后走貨較為緩慢,截至目前東北大豆余糧在5成左右。統(tǒng)籌考慮目前大豆市場的供需形勢,本輪一攬子大豆生產支持政策的推出,對于解決現階段大豆供需矛盾、刺激下一年度農戶的種植積極性起到重要作用。
面積是產量的基礎,也是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重要方向,本輪支持政策從提高農民種豆和地方抓豆積極性、優(yōu)化大豆種植方式、引導重點群體種豆等方面綜合發(fā)力,加力擴種大豆。
潘文博介紹,2022年擴大豆的主要舉措,就包括在東北大豆傳統(tǒng)產區(qū)發(fā)展玉米大豆輪作。在西北、黃淮海、西南、長江中下游選擇適宜區(qū)域,2022年首次大面積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共有16個省份1047個縣的4萬多個經營主體來承擔。
今年的支持政策更進一步,提出要擴大東北地區(qū)耕地輪作實施面積,擴大黃淮海、西南、長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區(q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面積,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承擔大豆生產,組織服務主體為大豆生產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
邊婷婷表示,家庭農場以及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擁有較多的土地資源,此部分經營主體承擔大豆生產,有利于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以及大豆良種應用的推進。
整體來看,趙霞認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受國內需求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共同影響,國產大豆的生產水平取決于資源稟賦、比較優(yōu)勢和機會成本。在國際供應鏈風險增加、國內需求持續(xù)增長的背景下,國產大豆的產量就取決于在耕地資源方面具有強競爭關系的不同作物的比較收益。
趙霞表示,支持大豆生產的10條政策各有針對,作用有別。從短期來看,完善補貼政策、增加補貼總額,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yè)企業(yè)等經營主體承擔大豆生產,加快組織大豆收儲,以及壓緊壓實地方責任對促進大豆生產的短期作用比較明顯。從長期來看,其他幾條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從現實來看,大豆生產情況也要綜合考慮自然氣候、耕地條件、種植習慣、機會成本的影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