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 震谷子
中國的印鈔機已經轟鳴著轉起來了。
1月份的金融數據出爐。各個關鍵指標大超預期,創(chuàng)了新高。
(資料圖片)
人民幣貸款創(chuàng)下歷史上最高的單月紀錄(4.9萬億元)。
社會融資規(guī)模創(chuàng)史上第二高(新增5.98萬億元)。
貨幣供應量(M2)創(chuàng)2016年5月以來的新高(12.6%)。
天量信貸,它又又又回來了!
然而,如果一層一層剝開數據背后的現實就會發(fā)現,總體數據越是超乎預期,現實的分化和背離就越嚴重。
印鈔機又再響起轟鳴,但這次不一樣。
一般來說,每年的第一個月,社會融資規(guī)模都會創(chuàng)下天量數據。因為銀行有充足的額度,也愿意提前放貸,打響經濟“開門紅”。
但政策放開后的這個1月份,數據實在是太驚人了。
社融數據中最核心的一個分項,新增的4.9萬億元人民幣貸款,比上一個月暴增了2.5倍,同時也打破了此前的單月新增記錄。
遙想去年4月份,新增的人民幣貸款,僅有6454億元。走出大門,恍惚間一切都換了模樣。
至于貨幣供應量M2,仍然在高速增長的軌道上狂飆。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2022年中國M2的余額為266.43萬億元,全年增長了28萬億。而根據央行的數據,1月末的M2余額為273.81萬億元,比上一個月多了7.38萬億。
也就是說,今年第一個月新增的貨幣供給,就已經是去年全年增量的四分之一??!到年末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光景啊!
數據超越了季節(jié)性的變化,因為背后發(fā)生了兩件不同尋常的事。
首先,央行開始動手了。
1月底,高層親赴央行和外匯局考察,提到“穩(wěn)定的預期是市場經濟的‘硬通貨’”,并要求“進一步發(fā)揮金融支持宏觀經濟穩(wěn)定作用”。
在隨后的2月份第一周,代表銀行間短期拆借成本的隔夜利率飆漲到過去兩年來的新高。這說明貸款需求上升,銀行之間的流動性告別了去年的過剩狀態(tài),出現了緊縮。
央行緊急出手,通過逆回購操作在三天之內向金融系統灌入了1萬億元的資金,緩解了流動性緊縮的問題。
這個小插曲,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央行今年是否繼續(xù)放水的猜測,但也客觀上表明,拼經濟是今年唯一重要的主題,央行已經在行動。
接著,溫和通脹提供了行動的空間。
中國統計局上周五公布,1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升至2.1%,比去年12月份1.8%的同比增速加快,且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來到了去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1%,但總體仍算溫和。
但另一方面,因為海外需求下降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工業(yè)通脹卻在下降。1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0.8%,比去年12月份進一步萎縮。
主要由春節(jié)假期帶來的食品價格上漲拉動的消費通脹,以及工業(yè)通縮,都意味著中國的通脹并不算太高,未來在兩會后或者二季度進行降息或降準的可能性仍然不小。
其實,如果你讀懂了中國的政策周期,就會明白,這些種種的變化早有端倪。
在兩會前,最重要的政策觀察窗口就是上一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而在去年底的那次會議上,明確提到“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guī)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p>
所以至少對于2023年的中國經濟而言,為了恢復合理的經濟增速,不管是M2還是社融,增長都會繼續(xù)超出預期。
中國印鈔機,一開年就快速地轉了起來。
然而,與印鈔的狂熱隊伍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提前還貸的隊伍擠爆了銀行柜臺。
新年過后,銀行里最火爆的業(yè)務不是定期存款,也不是房貸申請,而是提前還貸。背后是不斷下調的房貸利率和煽風從眾的社會情緒。
杭州一位女士,拿著120萬,絞盡腦汁想要提前還貸。先是給信貸經理打了十幾個電話,各種軟磨硬泡,后來直接殺到線下網點窗口。
這種巨大反差背后也許說明,發(fā)出轟鳴的印鈔機,不一定對應著同樣紅火的現實。
把金融數據掰碎了再細嚼,一些有趣的事實才會褪去神秘的面紗。
一是企業(yè)撐起了絕大部分的信貸。
1月份,企業(yè)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分別新增1.51萬億和3.50萬億,雙雙創(chuàng)下歷史同期新高。住戶貸款僅增加2572億元。企業(yè)貸款占總新增貸款的比例已經達到了95.5%。
而根據華創(chuàng)證券的梳理,民企投資目前仍然是同比為負,說明現在跟去年一樣,主要是國企在加杠桿。再結合開年各地密集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動不動都是些上百億的項目,也許新的貸款大部分都流向了這里。
二是住戶存款還在創(chuàng)造新的紀錄。
1月份,住戶存款突破6萬億,達到了6.2萬億元!
這個數據,已經占到了當月新增人民幣存款的90%,同時也是去年全年住戶存款17萬億的近乎三分之一!
進入2023年,人們預防性存錢的趨勢非但沒有消失,反而還在加速。這開年第一個月,住戶就貢獻了九成新增存款,新增貸款占比卻不到5%。存貸款的比例分化越來越夸張。
根據@任博宏觀論道的梳理,新增居民存貸差從2021年12月以來連續(xù)14個月上升,已經從19萬億左右暴漲至如今的近40萬億,比原有的周期性峰值還要多出13萬億元。
(圖源:任博宏觀論道)
在中國央行的統計當中,廣義貨幣(M2)= 流通中的現金+活期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定期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其他存款。
從這個結構來看,既然預防性存錢的趨勢不降反升,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M2還在狂飆了。
存款和貸款之間截然不同的畫風,一方面說明房地產的元氣依舊沒有完全恢復,市場并不像中介們刻畫的那么火熱,另一方面也說明消費同樣沒有全面恢復。
三是新增加的貨幣很難再拉動起跟以往同等規(guī)模的經濟增量了。這也是未來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之一。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去年中國M2增長了28萬億,對應的卻只是6萬億的GDP增量?!稗D化”比例為21.7%,是過去30年里第二低。
今年這筆錢,大概率是要超過28萬億的。但最終能否提高這個“轉化”比例,還是個未知數。
一邊是狂飆的印鈔機,另一邊是不夠豐滿的現實。
未來這些政策退潮之后會怎么樣呢?
不久前,房企融資“三支箭”統統射了出去。第一支箭支持信貸,第二支箭聚焦債券,第三支箭放開股權。
人們期待著房地產企業(yè)快速回血,自己房子的價格也能跟著市場回暖漲一漲。
但事情似乎沒有這么簡單。就從這開年來看,信貸融資仍然占社會融資的大頭,房企債務融資仍不顯著。而從住戶貸款的情況來看,房地產的需求也確實不像宣傳的那么火熱。
提前還貸潮更是撕掉了最后一塊遮羞布。人們借錢的目的,本質來說就是希望獲取更高的收益。當人們的理財收益低于負債利率,便會導致我們上文提到的一切——
資產配置向存款轉移,同時提前還清債務。
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資產負債表收縮。這是經濟學家辜朝明在《大衰退》里提出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經濟體系中失去了借款人。
中國要避免跌入曾經的負循環(huán),今年這個關鍵之年一定要用盡一切辦法把社會的信貸信心拉回來,讓人們敢于加杠桿去投資和消費。
許多人沒有留意到,2023年1月起,央行將消費金融公司、理財公司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三類銀行業(yè)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納入了金融統計范圍。
要有足夠多的數據,統計才有意義。在這些金融機構被納入統計的背后,更多的刺激動作,也許已經在路上。
參考資料:
任博宏觀論道:勿妄喜
關鍵詞: 社會融資規(guī)模 新增人民幣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