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4月18日舉辦的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博覽會上,“新能源”無疑是被提及頻次最高的關鍵詞。
【汽車維基】注意到,此次車展首發(fā)亮相的新車,幾乎全部都是新能源車型,而最令外界關注的,莫過于傳統(tǒng)外資車企在中國新能源市場的表現,其中就包括大眾汽車。
此次,大眾汽車一口氣帶來了旗下ID.系列的全部車型,比如已國內量產在售的ID.3、ID.4和ID6,以及還沒有上市的ID.Buzz、ID.5 GTX和ID.7,其中ID.7計劃在今年下半年,以ID.7 VIZZION的命名在一汽-大眾率先上市。
(資料圖片)
就在車展開幕的同時,大眾汽車宣布將拿出10億歐元,在合肥落戶一家項目名稱為“100%TechCO”的新全資公司,聚焦智能網聯電動車整車、零部件研發(fā)與采購職能,計劃在2024年投入運營。
要知道,這個新項目從起草、規(guī)劃、落地、基建,再到最后投產運行,大眾汽車僅給自己留了短短的1年時間,這足以看出,大眾對加碼在華電動車業(yè)務的急迫。
“如果不繼續(xù)投入中國,大眾將在3年后喪失競爭力?!?strong>大眾集團中國區(qū)首席執(zhí)行官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的這番話,不僅透露著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期待,也飽含對品牌現狀的焦慮。
那么,這家新公司為何落戶合肥?其能否幫助大眾提升新能源競爭力?未來大眾在中國又能否一帆風順?在這里,【汽車維基】還需要打出3個問號。
二次“創(chuàng)業(yè)”穩(wěn)了?
先來分析一下,大眾汽車為何在中國成立一家新全資公司。
其實正如【汽車維基】在前面提到,大眾汽車內部格外重視其電氣化成績,同時對中國新能源市場也持有極強的發(fā)展信心。
大眾集團全球CEO奧博穆也對外界解釋到,“之所以成立該公司,是看到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發(fā)展速度,大眾希望自己像運動員一樣在新的賽道競爭中越跑越快”,可以說,這是大眾汽車啟動該項目的直接原因。
【汽車維基】則認為,此舉背后還有另一層原因,因為大眾汽車去年痛失在華銷冠寶座,并且至今都沒有重新奪回來,而超過它的并不是外資友商,而是比亞迪,這家全然放棄燃油車、深耕電氣化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
也就是說,憑借燃油車業(yè)務在中國摸爬滾打超過30年的大眾汽車,好不容易成為市場“領頭羊”,如今卻被一家踩著電氣化浪潮的中國車企輕松取代,可見,大眾的確應該在電氣化領域,提高自身競爭力了,否則過不了多久,恐怕就真的會像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說的那樣,大眾在三年內失去在華競爭力。
再回到這個由大眾汽車集團100%全資控股的新公司上,【汽車維基】在這份規(guī)劃中,還發(fā)現了一個重點,即該項目落戶合肥。
這不禁令人聯想到,除了一汽集團和上汽集團外,大眾汽車的另一家中方合作伙伴——江汽集團,而曾經“江淮大眾”的落戶地,正是合肥。
難道說,在2018年合資成立的“江淮大眾”思皓品牌,將在明年以全新的面貌和身份,繼續(xù)征戰(zhàn)市場?【汽車維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思皓汽車的控股權,早在2020年就發(fā)生了變更,大眾集團增資江淮大眾股份至75%,實現了對其完全控股,“江淮大眾”隨即更名為“大眾安徽”,而思皓品牌則完全授權給江淮汽車使用,大眾安徽則不再使用該品牌。
也就是說,思皓品牌已經成為了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一枚“棄子”,同時這也意味著,在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以外,大眾汽車的首次“創(chuàng)業(yè)”,最終以失敗告終。
所以,【汽車維基】將此次新成立的全資公司,視為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雖然掌控權全部在大眾自己手里,但這也并不能保證,這家公司日后不會重蹈思皓覆轍。
設立在華“三保險”?
或許有人會問,大眾汽車在中國已經有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這兩家實力雄厚的合資企業(yè),為何還要專門跑到合肥,再成立一家全資控股的新公司?
莫不成,大眾汽車為了應對這兩家企業(yè)在電氣化戰(zhàn)略上出現失敗,趁早在中國建立第三道保險?
在【汽車維基】看來,這樣的觀點確實站得住,畢竟以目前這兩家企業(yè)的市場反饋來看,國產ID.系列的銷量,遠不及大眾汽車預期,和單月銷量動輒超過2萬臺的部分造車新勢力相比,更是差了一大截。
據乘聯會新能源銷量統(tǒng)計,今年3月份,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分別售出了7394臺和7123臺新車,其中在前三個月累計銷量上,一汽大眾僅為1.7萬臺,位列新能源銷量排行榜第13名,而比亞迪則以50.87萬臺穩(wěn)據榜單首位,就連豪華品牌寶馬,也以2.13萬臺的成績,排在了第10名。
巨大的銷量差異,可見大眾汽車的在華新能源業(yè)務,如今進展并不是很順利,所以,此次的“100%TechCo”項目,確實是有些“三保險”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從這家新公司的相關規(guī)劃來看,大眾汽車既沒有明確指出,“100%TechCo”項目將自立門戶,也沒有明確提到其成立的目的,僅是為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帶來戰(zhàn)略支持,這無疑讓外界更加看不透,大眾汽車的這步棋,究竟會朝著哪個方向去走。
據即將出任“100%TechCo”公司CEO、現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首席技術官韓鴻銘透露,接下來,該公司將統(tǒng)籌大眾安徽MEB平臺車型的開發(fā),并負責研發(fā)聚焦電動出行、平臺功能及模塊,這將讓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大眾安徽的研發(fā)項目,實現更為緊密的協同。
這表明,“100%TechCo”公司將為大眾汽車的三家在華合資企業(yè),加強相互間的戰(zhàn)略協同關系,至于在未來是否自立門戶,大眾汽車的態(tài)度顯然是選擇了繼續(xù)觀望。
如何突出重圍?
要知道,本屆上海車展,是大眾汽車近年來,在中國展示新能源碩果最全面的一次,這就足以看出,其對持續(xù)加碼中國新能源市場、品牌向電氣化轉型的決心。
而且,大眾集團掌舵人奧博穆甚至還十分罕見的,將整個大眾集團董事成員都請了過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狼堡內的所有高管,都深刻感受一番東方大國的新能源市場潛力,以及在這條新賽道上,來自其他“參賽選手”的壓力。
都說2023年是中國車市寫滿“內卷”的一年,不論是造車新勢力、自主新能源品牌,還是傳統(tǒng)外資車企,都紛紛架起了重塑細分市場競爭格局的氣勢,卷價格、卷配置、卷服務、卷性價比,總之,“卷”定會是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常態(tài)化表現。
這對于大眾汽車來說,如何在這樣的競爭環(huán)境里突出重圍,將變得十分關鍵,而在【汽車維基】看來,大眾汽車不妨借鑒一下上汽通用別克的做法。
就拿前不久上市的別克E5來說,別克先是在顏值造型和智能化配置上,推翻了燃油時代的審美和體驗,并著重圍繞電池安全、主被動安全及整車安全,為用戶營造一個舒心的用車環(huán)境,最后在定價策略上不做試探,給出一個能和包括新勢力在內競品卷的價格。
當然,大眾汽車還可以和蔚來等新勢力“取經”,看看如何提高用戶運營能力,如何優(yōu)化營銷渠道網絡,以及如何增強用戶的產品體驗等。
總之,大眾汽車在中國新能源市場,值得參考學習的還有很多,至于最后能否融合為自身優(yōu)勢,就要看其接下來誠意有多少了。
關鍵詞: